美食当前,很多朋友却心怀顾虑,担心吃了之后血糖上升。每逢年节,每逢团聚,更是少不了要品尝大餐。除了药物控制之外,合理安排体力活动,也是控制血糖的一个重要措施。
如何用运动来帮助控制餐后血糖?下面给出网友们比较关注的 10 个问题的回答。如果不想看前面的长篇内容,可以翻到文章后面看总结。
1.控血糖,到底是做有氧运动好
还是做抗阻锻炼好?
答: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都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,研究证据显示按同样时间、同样强度相比,两类运动的降糖效果差异并不大。
有氧运动如快走、慢跑、骑自行车等,均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。研究表明,餐后进行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血糖水平。即便餐后散步 10~15 分钟,亦可有效降低血糖峰值。甚至坐着规律性地长时间抖腿也会对血糖控制产生好处。
大部分血糖控制不佳的人存在体力较差、耐力下降、容易疲劳等问题。在体力许可下,逐渐提高有氧耐力,有利于降低体脂率,减少肌间脂肪和肝脏脂肪,从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。
但是要注意,在热量和营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,有氧运动并不会损失肌肉,但饥饿条件下做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有可能造成肌肉流失,不利于血糖控制。
另一方面,抗阻训练如举重、器械、弹力带练习等,能增加肌肉质量,提升肌肉力量,改善胰岛素敏感性,从而帮助控制餐后血糖稳定。但是,加强肌肉不等于必须去健身房做器械锻炼。
对于从未做过运动、肌肉力量基础差的人来说,即便自己在家做下蹲、举哑铃、卷腹、拉弹力带等运动,也能对肌肉起到锻炼作用。这里还要提示一下,在锻炼肌肉的同时,还要注意保证蛋白质和主食的供应,因为增肌需要额外的营养支持。
2.什么时候运动最好?
餐前空腹运动还是餐后运动?
答:对控制餐后血糖来说,餐前和餐后运动各有好处。
餐前运动的葡萄糖来源主要是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异生作用。对健康人来说,空腹运动的血糖调节不依赖于胰岛素的作用,有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促进脂肪分解,也不会因为胃肠沉重而导致运动时有不适感。有限的研究表明,糖尿病患者是空腹运动还是进食后运动,对改善代谢健康和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来说并没有差别。
但更多的研究证实,无论对健康人还是糖尿病患者,餐后活动对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优于餐前运动。因为餐后 2 小时之内血糖水平较高,而运动能有效降低血糖峰值。早有研究发现,进餐完毕之后立即进行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能显著降低血糖水平。餐后运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从食物中分解吸收的葡萄糖,肌肉收缩时会摄取葡萄糖,胰岛素的分泌减少,而肠促胰岛素的分泌则会增加。
从运动开始时间来说,在血糖峰值到来之前开始活动是比较理想的。最新汇总分析表明,餐后 1 小时之内开始活动能够取得最好的控血糖效果。
所谓餐后 1 小时,是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算时间,而不是从吃完饭开始算时间。对健康人来说,餐后血糖峰值通常出现在餐后 30~60 分钟之间,而通常的进餐时间长度在 15~30 分钟之间,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,吃完饭不久就是血糖峰值时间了。
如果是马拉松式的宴席,则可能在离开餐桌之前就出现血糖峰,靠运动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的时机已经过去了。
3.早上运动好还是晚上运动好?
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明,长期而规律性的早晨空腹锻炼对改善血糖代谢能力是有益的。不过,血糖不稳定人士在刚开始空腹运动时,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,避免出现低血糖的危险。
但是,对于上班族来说,白天有工作,早上上班远时也没时间专门运动,晚上八九点钟做运动可能是最容易安排的选择。2022 发表的一项较小规模研究发现,糖尿病患者晚上运动可能对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预防糖尿病更有效。
具体是早上还是晚上运动,完全可以看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身体反应,以及运动的类型。身体反应好,又便于长期坚持的,就是最好的运动时间。
4.餐后能马上运动吗?
答:按目前研究证据,对健康人来说,和用餐结束后休息 30 分钟再运动相比,在用餐结束后只休息 10~15 分钟就开始体力活动,对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的效果更好。
对于消化能力和体能正常的人来说,餐后马上做走走路、散散步、简单家务等中低强度运动,是没有问题的。
只不过,具体的运动时间和强度因人而异。对于体弱者、老年人,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或存在食物不耐受反应的人来说,餐后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可能需要调整。如果餐后胃里感觉沉重,正常速度走路都觉得心跳过快、呼吸急促,那么就可以推迟运动时间,先坐下安静休息,等胃里负担减小之后再活动。
运动时要注意观察自己的心率变化。如果同样的运动比平日心率更高,就降低运动强度。此外,体弱者和消化不良者除了推迟体力活动之外,饭后最好不要马上做紧张动脑的工作,也不要说太多话,以集中精力用于消化。
5.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峰值有延迟
也是刚吃完饭就开始运动最好吗?
答: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餐后血糖峰值往往会后延,往往出现在餐后 60~120 分钟之间。按目前的研究结果,体力尚可的糖尿病人在血糖峰值来临之前(餐后 30 分钟)开始 15 到 30 分钟的体力活动,仍然会获得更大的血糖峰值削减效果。抗阻运动也一样,在餐后 45 分钟时开始运动的效益大于餐前运动的效益。
当然,无论是餐前运动还是餐后运动,运动的效果都可能受到消化能力、营养状态、运动强度、运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。具体最佳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,肯定是有个体差异的,并不一定都是餐后 30~60 分钟(从第一口饭开始算时间),要自己慢慢观察确定。
6.餐后运动需要多大强度?
答:并不需要跑跳之类的高强度运动。研究表明,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最佳,优于高强度运动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餐后的高强度运动有引发低血糖的风险,最好在监测血糖水平的情况下谨慎进行。
所谓运动强度,并不是按速度来评价的,而是按心率来评价的。运动最大心率是 220-年龄,这个差值×60%,大约就是中强度运动的心率了。
比如说,一个 50 岁的人,最大心率是 220 - 50 = 170。170×60% = 102。所以,运动时心率达到 102 就算中强度了。戴个运动腕表,或者智能手表,就能知道自己的心率。
一般来说,中强度运动能让人身体慢慢地热起来,但整体比较轻松,可以长时间持续,并不会导致气喘吁吁、汗流浃背,也不会感觉到自己心跳很快。
每个人的体能不同。对身体比较弱或消化特别差的人来说,哪怕饭后散散步,都能达到这个心率水平,无需去跑、去跳。此外,即便达不到运动心率,餐后只是出门买个菜、取个快递等,只要能溜达几分钟到十几分钟,也比一直坐着不动血糖峰值低。
7.餐后在家运动或做家务
能达到效果吗?
答:在家做做轻松家务,也是对控血糖有帮助的。有的朋友戴连续血糖仪后发现,强度大一些的跑步、快走、器械等运动,可能因为应激而暂时升高血糖;而餐后在家打扫卫生、擦地板、收拾屋子走来走去时,反而是血糖最稳定的。其实,这就是中低强度的室内运动。
如果是这种情况,可以用做家务等室内活动来代替外出运动。不过需要考虑的是,室外运动可以增加维生素 D 产生,而充足的维生素 D 有利于控糖、减肥、提升抗病力。同时,室外光照也有利于调节昼夜节律,改善心情,减少失眠。所以,每天最好能出门活动两次,见见阳光。
8.餐后运动多长时间才能有效控糖?
答:我国的糖尿病膳食指南和国际相关文献都建议,2 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进行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。在保证每天至少 30 分钟运动的基础上,三餐后各进行一次中低强度运动,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。和坐着不动相比,哪怕只走动 10~15 分钟,都可以对降低血糖峰值发挥作用。
从控制餐后血糖来说,推荐健康人餐后活动至少 15 分钟,2 型糖尿病患者至少 30 分钟。按目前证据看,以 30~60 分钟的时长最有效。可以是中低强度活动,既能有效控制血糖,又不会过度疲劳。对餐后运动相关研究的汇总分析发现,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餐后运动 60 分钟效果更佳。
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坚持每天至少 30 分钟的中强度运动是一个长期要求,其作用不仅限于控制当餐之后的血糖,而更多地在于改善血液循环、预防各种心血管并发症,以及强化肌肉、降低体脂率,从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多个方面。
9.餐后运动会升高血糖峰值
还会出现血糖反弹,为什么?
答:对于部分消化能力差和血糖控制能力弱的 2 型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人士来说,餐后运动虽然能降低血糖峰值,但也可能导致运动时血糖暂时上升,以及运动之后的血糖反弹,出现多个血糖峰,减少运动的有益作用。
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表示,运动开始后血糖会飙升,运动一段时间之后,血糖才进入下降通道。剧烈运动如跑、跳、打球等,虽然会消耗血糖,但也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,从而暂时性地推高血糖。相比而言,中低强度的运动不容易出现这种情况。
运动后血糖反弹也是常见情况。
·一方面,餐后立刻运动可能造成消化系统功能暂时下降,同时运动时消耗血糖,导致血糖水平降低;但停止运动之后继续消化,食物消化产生的葡萄糖被吸收入血,形成第二个较大的血糖峰。
·另一方面,胰岛素分泌高峰加上强度较大的运动,会导致血糖迅猛下降,甚至降到正常水平以下,可能造成身体的应激反应,也会促进糖异生功能,从而导致血糖水平反弹。
如果存在这类问题,可以考虑尝试几个措施:消化能力差的患者应避免吃过多难消化的食物,减轻胃肠负担;在用餐结束时只做轻微活动,把中强度的时间推迟到餐后 2 小时;也可以降低运动的强度,避免身体的应激。强度较低的运动虽然也有可能带来第二个血糖峰,但通常会比第一个峰更低一些,使整体餐后血糖的波动减小。
10.每次运动几分钟
少量多次会有效果吗?
答:对因各种原因无法持续活动的人来说,还可以考虑把餐后运动分成几个小段,每一段几分钟,每半小时活动一次。有多项研究证明,总长度相同的断续运动,甚至比连续长时间运动有更好的血糖稳定效果。
对于吃药的患者来说,还要考虑碳水化合物食量和药物的作用时间问题。如果碳水化合物摄入太少,或运动降低血糖的效果与药物降糖效果发生重叠,更有可能在运动时出现低血糖风险。
最后总结一下:按目前的研究证据,控血糖的运动有以下建议:
如果您是血糖水平正常的人,运动控糖的目的是更高效地减肥降脂,那么既可以餐前运动,也可以餐后运动,均对减脂和控糖有好处。
对消化能力正常、希望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的人来说,目前的研究证据最支持从餐后 30 分钟至 1 小时开始,进行至少 15 分钟,最好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抗阻训练。
对 2 型糖尿病患者来说,餐后 1 小时之内开始 30~60 分钟的体力活动,也对控制餐后血糖有好处。但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,避免运动期间低血糖,以及运动后的血糖大幅度反弹。最好戴个连续血糖仪来观察运动过程中的血糖变化情况。
活动的具体方式不限,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,或两者的组合均可。如果不能一次连续中强度运动,可以把运动拆分成每次 3~5 分钟的段落,重复进行,总量达到 30~60 分钟,也有较好的效果。
如果消化能力弱,餐后马上运动效果不佳,可以考虑餐后先做轻松家务等低强度运动,胃里没有明显负担后再进行有强度的运动。
无论哪一类人,每天宜有至少 30 分钟的中/高强度运动,以达到加强肌肉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、提升心肺功能的效果。有强度的运动选择早上或晚上都可以,以身体感觉舒服、血糖比较平稳、便于长期坚持为准。(饭后散步和做轻松家务的时间不算在这 30 分钟当中。)
此外,对服药的患者来说,对药物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目前了解还很不够。为维持血糖稳定,便于药物控制,医生通常建议糖尿病患者每餐固定碳水化合物食量。
然而,餐后的血糖反应并不仅仅取决于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入量,还要考虑到其他很多因素,甚至还要考虑到前一餐食物的影响,以及餐前活动的影响,预测难度非常大。所以,最好有医生或专业教练根据个人的年龄、身体状况、生活习惯和运动能力,并按连续血糖仪的数据,进行精准指导并定期调整。
参考文献
[1]Bellini A, Scotto di Palumbo A, Nicolò A, Bazzucchi I, Sacchetti M. Exercise Preion for Postprandial Glycemic Management. Nutrients. 2024;16(8):1170.
[2]Bellini, A.; Nicolò, A.; Bulzomì, R.; Bazzucchi, I.; Sacchetti, M.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ostprandial Exercise Types on Glucose Response to Breakfast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. Nutrients. 2021, 13, 1440.
[3]Bellini, A.; Nicolò, A.; Bazzucchi, I.; Sacchetti, M. Effects of Different Exercise Strategies to Improve Postprandial Glycemia in Healthy Individuals. Medical Science and Sports Exercise. 2021, 53, 1334–1344.
[4]Chacko, E. Exercising Tactically for Taming Postmeal Gluco
转自:科普中国
来源:平安江苏